GEARER 装备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48|回复: 20

2010春节续集——2014春节上孟老君沟穿古尔沟(未遂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前,和水电、彩云商量春节出去走走,找不到其余更合适的线路,就定了把2010春节计划线路的后半段完成,也就是走完上孟老君沟到古尔沟的那段。临行前几天,水电因重感冒取消了来成都的计划,行程就彩云和我了。

红色为计划线路,黄色为完成部分

红色为计划线路,黄色为完成部分

红色为计划线路,黄色为完成部分


绿色为2010春节完成部分。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5:2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1日,初二,“节约之日”。
成都-汶川-薛城-上孟乡-老君沟三、四棚之间营地(海拔3124 米)
    早晨和彩云在茶店子车站会合,他正购买8点发往汶川的车票。10点30到达汶川,每人15元搭乘微面到薛城,再80元包一小车进上孟乡。比原计划从成都包车到上孟乡的费用来说,节约了想当多的银子,令人愉快。由于老君沟口路面凝冰,只能步行进沟,否则可以搭拖拉机或者摩托车直接到三棚,也就是修建水电站的位置。
    两人慢慢悠悠行走,偶尔停下里休息、喝水和吃东西、或者拍拍照片。未曾遗忘的景致,水声依旧。偶有几段路面整个被冰面覆盖。下午3点15分到达三棚,一群无人看管的狗朝我们狂吠,很纳闷的是,它们是怎么解决每天吃饭的问题。
    下午5点到达一片平缓的林地,彩云搭起了大A塔。我去打水和拾捡干柴。计划林线以下全部采用柴火炉进行炊事,以减少酒精的携带量。小树手工双层炉,搭配小风扇主动供风,烧水速度还不错。先用美禄和奶粉兑热水开胃,然后我煮了一包方便面加五片香肠,彩云是汤料加自制牛肉干烩汤配烤馕。
    夜幕下,站在树林边,望着星空找寻卫星的踪迹。
    晚上气温不太低,黑虫400,穿着内衣睡,也比较温暖。由于脚部没有包裹衣物,有点冷,这是个人体质的缘故。发泡垫第一次放进睡袋使用,虽然很保暖,但是感觉有点不舒适,有汗意,主要是由于睡觉时贴身只穿了薄内衣的缘故。睡袋外套了一个thermolite睡袋内胆,用以排除睡袋表面湿气,纯属试验。
    晚上醒来两次,睡得还算踏实。

部分路面被侧边山坡流下来的积水形成的凝冰覆盖。

路面的凝冰

路面的凝冰


林间已见积雪。

林间已见积雪

林间已见积雪


享受放松的营地生活。

享受营地生活

享受营地生活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5: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2日,初三,“窝棚之日”。三、四棚之间营地(海拔3124 米)-五棚-窝棚群落(海拔3663米) 早晨醒来,帐篷靠近两人头部的内壁有挂霜,很容易用毛巾处理掉。thermolite内胆用于睡袋外层的去潮,还是有作用,但似乎仍有残余湿气在睡袋表面,未来准备带薄抓绒毯做一下试验。体感气温有些低,到了8点才起床,哦,是起身。彩云起来弄了一小堆篝火取暖,我继续用柴火炉烧水。我的早点安排是热美禄配两片半的黄油烤面包片,彩云是热奶粉茶开胃加牛肉干烩汤配烤馕。睡袋摊开在帐篷上散掉湿气,两人围在小火堆旁暖手,远处的山峰已经被阳光晒得有暖意了。 10点40分打整完营地出发。走不出几步,看见林间有一个木棚,猜想营地所在位置即便不是四棚,也非常靠近四棚。 我们一边行进,太阳一边照过来。林间树木缝隙透过的阳光,在雪地上斑斑驳驳。沐浴阳光的树木,显出暖色调,而背阴处的树木,则显出冷色调。不少树木身上,爬满了蕨类还是苔藓类植物,当然,树枝上挂着随风飘扬的松萝。林间小道,已经积雪,有时刚至脚背,有时没人脚踝。 中午时分过五棚,不经意回头居然发现隐在林中的一座建造豪华的木屋。五棚已经能遥望到雪隆包,雪隆包上积雪没有往年多,我们还开玩笑说踏雪板白带了。五棚过桥后,是一片非常平坦开阔适合的草地,有前人设置营地的痕迹。 高大的树木变得常见,道路在比较宽阔的空间里往前延伸。在很长的一段路程里,都能看见雪隆包。五棚过后,道路大的走向更接近西,雪隆包从在右前方,慢慢往右,直至看不见,直至在我们身后的右侧。小路一直在河流往上游方向的右侧。 下午大约4点不到,我们发现了一个小窝棚和另外一个紧邻的小窝棚,路就消失在厚厚的积雪下了,此时雪已经深至膝盖了。我们换上踏雪板,开始找寻前进的路。有两种带刺的植物给我们不小的麻烦,除了衣服上粘了不少刺,手指头都被扎入了一根。不过运气不错,沿着差不多的方向前进,爬坡,过桥,爬坡,然后就看到了一个窝棚群落。看看时间,已经到下午4点半了,考虑到往后的积雪很深,在林间不知道有无合适的营地,决定借宿窝棚。 彩云生火塘的时候,我腾空一个小背包,带上我们所有的水具,返回到之前经过的一个小木桥边去打水。一来一回差不多要15分钟,所以后面我们就取屋外的积雪,利用柴火炉来化雪。由于锅的缘故,彩云焖的米饭有些夹生,不过三锅一锅比一锅好,堪比传说中爱因斯坦的三个小板凳。第一锅被我们挑锅巴吃完了;第二锅做好后,彩云用木耳、青椒、蒜头、菜籽油、盐炒了锅木耳,两个人米饭配菜,消灭了第二锅米饭,剩下了一半的木耳留作明天早餐用;第三锅做好后也留作明天早餐用。 当火塘的火慢慢变没时,感觉寒意慢慢爬上身。我在松针铺的床架上搭起了阁楼单层帐,用来减弱四处漏风的影响。夜空一弯新月下,我踩在缓缓变硬的积雪上进行睡前放水。 当晚羽绒裤套在脚部保暖,羽绒服继续当枕头使用。把水瓶放在头边,昨晚在睡眠中途喝了两次水。 在窝棚住宿的很好。

一天温暖的开始。

一天温暖的开始

一天温暖的开始


林间的冷暖色调

林间的冷暖色调

林间的冷暖色调


阳光、树林、积雪,走得很欢快。

阳光、树林、积雪,走得很欢快

阳光、树林、积雪,走得很欢快


五棚附近的五星级窝棚。

五棚附近的五星级窝棚

五棚附近的五星级窝棚


树隙中的雪隆包。

树隙中的雪隆包

树隙中的雪隆包


最爱火塘夜话。

夜话火塘边

夜话火塘边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5: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3日,初四,“运气之日和踏雪板之日”。
3663窝棚-3900谷底-4161雪地营地
    早晨6点起床。彩云生起火塘热饭菜,我用柴火炉烧早晨喝的水和路上携带的水。8点半收拾干净,在柜子里放了钱表示谢意后,我们离开窝棚。
    来到河边的一座木桥,我们顺着木桥来到了对岸,积雪非常厚,换上踏雪板,走了一圈,发现散落的几座窝棚背后,是浓密的杜鹃林,基本上找不到路。两人商量路到底在这一侧还是刚才的那侧,或许要在我们来的那侧的山腰上前进,决定先退回到桥的那头。刚返回到来路,彩云就发现沿着河边的小路的踪迹。两人高兴地继续前行,已经忘记积雪带来的辛苦。
    小路很快蜿蜒到更高一点的林子,但是一直沿着河道,积雪很深,也很松散,经常一脚就踩落面前的积雪,然后陷到膝盖上。有的时候一分钟走不了一两米。两人庆幸昨天幸亏没有继续前进,否则只有在杜鹃从中憋屈一晚了。另外,不注意的话,很容易掉进积雪和杜鹃树丛形成的窟窿,直接埋到胸口。
    杜鹃林的路走到一处开阔处,右上有一条支流,我们继续朝南前进,发现又找不到路的踪迹了。我们试探着望着走,彩云觉得该往左切近河道,居然又找到了小路。此处感叹一下,彩云的经验和人品都很到位。
    后面图方便,直接穿上冰爪在冰冻的河道上走,速度比走雪地快多了,也更为省力。
    就这么一点一点消耗着时间,大概下午2点半,我们终于踏上了3900高度的谷底。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线路就要往右上方(西)拐折。神奇的是,思考加探索了两三分钟,我们又找到了前人开辟的道路。补充说明一下,在有杜鹃林的地方,如果没有前人开出的路,自己走会非常痛苦;在开阔地带,这个问题要好一些。由于线路走的人比较少,连垃圾都很少看到。所以当我在向上的冰冻沟谷上发现前人留下的零星的糖纸和烟盒时,心里居然会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穿着冰爪,走在冰面和冻土之间,上升得速度还算可以,大概4点不到爬完这段,来到了小山脊,再往上也就是往南走,就应该是一段相对平缓的地段。
    结果紧接着一段比较短的坡,就敲碎了我们的美梦,雪又松、又软、又深,前进的很痛苦,经常踏几步都是把面前的雪踩塌陷了,造成坡度更陡、更难踏足了。在小小的雪坡上之字形走了差不多1个小时,在5点前我们终于到达平缓的平台,这个时候,能看到4570垭口了。心情有点激动,终于来到关键地区了。
    我们决定就地扎营。在一块大石头边,两人踩踏出一小块平整的雪面,彩云一个人搭起了大A塔,我则干一些粗活,比如在塑料袋上装雪等等。
    营地南边的山坡并没有挡住欧星的信号,不过电话打回家没有人接,外面风大得紧,赶紧进帐篷。为了图方便,我一个人负责起两个人的烧水任务。我第一次用酒精棉球,这次有了很深的体会,像我制作的棉球,大概3-4个棉球能把整锅的雪(锅容积大概1.2L,锅底会先放一点水)烧成大概0.5L的开水。帐内刚进来时候的气温是-8摄氏度,烧一阵水后,变成了-6摄氏度。烧水时,帐内壁慢慢形成薄霜。不停的烧水,彩云的食谱基本还是延续,我启用了袋装方便米饭,灌入开水后我把袋子塞到羽绒服内,保温的同时也为自己取暖。黑椒牛柳米饭的味道可以。烧到后面,燃烧的热量让底部的雪逐渐化开,整个炉具几乎陷进雪里,需要重新打整基础,下次带一个面积更大的贴上铝箔的薄木板当基座。
    睡觉时候把羽绒裤穿上了,羽绒服仍然叠成枕头用。第一双袜子今天终于润湿(鞋子防水有问题),想着还有一双行走用袜和一双睡眠保暖袜、而且明天就能翻过垭口了,就没有费心把袜子塞到睡袋里烘干。
    睡得不冷,而且睡眠中途不是很想起来喝水,也许是睡前水补得够多。
    外面时不时有风,抖落帐篷内壁的冰霜到脸部。

早晨的火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美好。

早晨的火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美好

早晨的火如同初升的太阳般美好


早晨出门后就在厚厚的积雪里找路。

早晨出门就在厚厚的积雪里找路

早晨出门就在厚厚的积雪里找路


好丽友。

好丽友

好丽友


不少时候雪没到腿根。

不少时候雪没到腿根

不少时候雪没到腿根


感谢前人在杜鹃林开辟的道路。

感谢前人在杜鹃林开辟的道路

感谢前人在杜鹃林开辟的道路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6:2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来到了3900谷底。

终于来到了3900谷底

终于来到了3900谷底


沿着冰冻溪流上行,快到小山脊了。

沿着冰冻溪流上行,快到小山脊了

沿着冰冻溪流上行,快到小山脊了


距离营地很近了,还得卖力走。

距离营地很近了,还得卖力走路

距离营地很近了,还得卖力走路


已经能看到垭口了。

已经能看到垭口了

已经能看到垭口了


赶紧扎营休息吧。

赶紧扎营休息吧

赶紧扎营休息吧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6: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4日,初五,“扑腾之日” 4161雪地营地-海子-4400垭口下-3900谷底 6点不到就醒来烧水,知道今天任务困难。 8点准时开拔。 按说坡度也就是30度左右,积雪比较松,即便表面看起来有一层硬壳,很多时候踩下去就塌陷了。有时想找冒出草尖尖的地方走,想底下可能是实的,结果踩下去才晓得雪多深。又要避免踩到石头之间形成的深洞里,迈步之前用雪杖探明前方的深浅。总之走得很麻烦,很慢,一分钟可能走不了一米。 营地出发翻过小山坡,除了4400小垭口和4570垭口更靠近了外,一个冰冻的海子出现在了眼前。冰面是今日行程中走得最爽的一段。 走到海子头,又重复前面说的地形,唯一的区别是石头更大!我以前似乎在其他徒步线路上没见过垭口前会出现这么大的石头。 眼看着4400垭口就在前上方30米不到的高差,我们在沟槽的右上方,却再也找不到路了。观察了一下线路,沟槽的左方也是类似的线路。如果往沟底中央下去,一方面遭遇的石头更大,另外一方面下去可能是单向的路,一旦下去,就再也没法上来。最后又往4400小垭口右侧看似有可能通过的地方探了一下路,发现都不容易。探路时候,背包经常被石头磨到。下午大概3点,二人决定下撤。 下去的时候,回望在坡上走过的横七竖八的线路,心想如果今天再重复上升类似的路估计是没有韧劲了。下到营地下方的小山脊、继续冰冻溪流沟槽之前,彩云用瑞士军刀的指甲锉磨了一下冰爪。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才知道大人小孩都感冒了,如果是昨晚得知这个消息,估计我在4400小垭口上就不会这么扑腾了,遇到障碍就直接下撤。 下到3900谷底,已经是6点了,决定就地扎营。 建完营地,天差不多黑了,彩云在帐篷内烧水,我在河边打水擦一下身体,再刷牙,感觉非常舒适。进到帐篷,和昨日一样的吃饭过程,不过饭后我们把一个苹果分享了,又打开保留的一小袋红枣,之后彩云又煮了一些葡萄干……反正是不缺食物了。我放在背包侧袋的装酒精棉球的水袋,在探路时候被扎破了,还好外面还套了袋子,口子也不大,所以泄露了一点点。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 感觉晚风比上一个营地还大,半夜或者是次日的凌晨,风把帐篷内壁的冰霜使劲敲打下来落在我们的睡袋和脸上。我的thermolite内胆外用这下起了保护作用。 睡得比较踏实。

离开营地上升一段后,就看到一个冰冻的海子。

离开营地上升一个坡,就看到一个冰冻的海子

离开营地上升一个坡,就看到一个冰冻的海子


冰冻的海子,是今天最好走的路。

冰冻的海子,是今天走的最好走的路

冰冻的海子,是今天走的最好走的路


中午才折腾到4400小垭口下。

中午才折腾到4400小垭口下

中午才折腾到4400小垭口下


又折腾了好一阵,决定下撤。

又折腾了好一阵,决定下撤

又折腾了好一阵,决定下撤


再次站在了海子上,说明不得不走回头路下山。

又站在了海子上,不过这次要下山了

又站在了海子上,不过这次要下山了


[ 本帖最后由 IVIVIX 于 2014-4-13 16:49 编辑 ]
发表于 2014-4-13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制的踏雪板
重量是不是要轻一些?
看着雪 有点烦
陷进去很不爽。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2月5日,初六,“归心似箭之日”。
3900营地-上孟乡(2200)-汶川-成都
    6点起。
    8点拔营。
    下午3点到老君沟口。
    在一小卖部买可乐,顺便联系上包车到汶川。
    刚到汶川,赶上一趟还与两个座位回成都的班车。
    下午6点前到家。
    晚上7点吃上回锅肉。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回顾一下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感受。这次主要原则是尽量利用库存物品,够用的前提下考虑节约。
—衣—
基于以前类似季节、类似地区、类似天气的经验,知道白天只要持续行进,就不会太冷,当然要准备好对付风和降雪。所以行进时候的穿着衣服并不多,偶尔会加上皮肤风衣。羽绒衣裤全部在营地活动时候使用,睡眠时根据自己的冷暖感受考虑是否穿在身上。

贴身上内衣。2001年买的coolmax排汗内衣。行进中控制速度,基本没有出现很明显的排汗,所以对于上内衣来说没有太大压力。

贴身下内衣。偷懒带了一条平脚棉质,汗润后不是很舒服,还好没有其他困扰。

保暖背心。2004年买了一件zebra红色保暖衣,内侧类似抓绒材质。2008年五一去太白山,下山时穿着短裤有点冷,就把袖子割下来给小腿用,所以剩下的部分成为了一件背心。也表现得中规中矩。

上外套。2001年买的marmot driclime神衣,对我来说优点是汗湿后基本可以靠自身活动热量烤干。

下外套。2009年买的marmot driclime神裤,这次天气好,行进时候基本只穿着这条裤子。被雪套捂住的地方会汗湿。到了营地后我就把羽绒裤穿在内侧,同时套上一截保暖羊毛套,再穿上marmot裤子,一般到睡觉时候就基本干了。这条裤子的臀部已经补了好几个疤,这次又新增了几个,纠结还要不要补。

皮肤风衣。2012年百货店买的PBI还是哪个牌子的。白色。有风的时候穿上,风再大可以扣上帽子,风更大在帽子下把套头帽带上。

雨裤。2003年买的SHEHE。这次全程天气好,没用上。回程时候偶尔的滑雪,也没用它,反正屁股很快就干了。

雨披。带了三峰的一个多用雨披。本来想下雪或者大风的时候用一下,结果全程被当做地布使用。

羽绒服。水电的超轻羽绒服,LP穿它烙饼的时候被primus eta的强劲火苗在袖子上烧出了大洞,再加上穿的频率太高,经常摩擦的地方破损了,就重新找菜市场的小店新做了皮子,加了一点普通的绒进去,平时穿穿。这次就带了这件。用途就是营地活动保暖用、睡眠时候当枕头。在海拔3900谷底的第四个营地的那晚,其实睡到后面有点冷,应该穿上羽绒服的,不过后来还是懒得动,把睡袋口拉紧又睡着了。

羽绒裤。标准行进版,不过我一直是在营地穿的。睡觉时候有的时候套半截,有的时候裹脚。

帽子。带了大概1998年买的BLACK YAK软檐速干帽。还有杂牌的抓绒套头帽。前者是用来无风或者小风的时候戴,更重要的用途是下山时候遮盖一下油腻腻的头发,保持一点形象。后者行进中风大时使用、到了营地保暖用、和睡觉时候保暖用,时不时还可以擦个鼻子。行进中如果风不是太大就直接用皮肤风衣自带的帽子。

手套。左右手都是半指手套附一个全指的封套,不过左手是抓绒的,右手是绒线的。怪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丢失了每一付中的一只,还好凑成了一对。另外带了BD的防水全指手套外层。绒线手套真好用,在雪地表现也很好,即便插到雪中,把雪抖干净,基本没事。抓绒手套在第三天时候从3900上升时,不小心粘了一点水,结果在寒风中始终是硬的,很持久。这两只手套的形式都很方便操作,并且平时对手指的保温也不错。防水外层全程未使用。

袜子。行进袜带了两双,睡眠袜带了一双。有一个教训是袜子在可以弄干的时候一定要弄干。当然,这次没有带来实际问题。

保暖羊毛绒线套。大概是2008年回老家时带过来的,一般用于小腿或者膝盖部分保暖,不过行进途中我有的时候用作手臂保暖,或者睡眠时候当袜子的补充。下次我还带。

鞋。GARMONT 皮面GTX徒步鞋。大概是2009年特价买的。鞋子已经有漏的迹象。这次在踏雪板、电动车鞋套、雪套、塑料袋、多双袜子的配合下,完成了全程。考虑淘汰。

雪套。OR overboot的两次使用,令自己印象深刻。可惜在2010年黑水穿理县时候已经破损了。这次临时购买的MHW的,又太大了,根本没法配合踏雪板或者冰爪。所以走之前换成了普通的雪套+电动车用脚套。保温性能和隔湿性能远不如overboot,但是聊胜于无,延缓了鞋子被雪水润湿的过程。

太阳镜。2001年买的欧野偏振片镜。镜面已经有点花了。务必将物品的使用价值榨取干净。

防晒面罩。用的一个带呼吸阀的口罩,把单向阀去掉了,这样呼吸顺畅多了。保护了口鼻重要位置,但是脸上其余位置还是被轻度地晒伤了,还好自己不太介意这个。这么做的好处不仅是口鼻防晒,也防止呼出的水汽凝结在眼镜上。似乎也有预热吸入空气和减少因呼吸而丧失的水分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食—

每次准备食品计划以及配套的炊具是个比较令人头疼而又有兴趣的一个事情。出发之前很少有时间琢磨这个事情,所以先从JD和本地超市超范围和数量地采购了不少食品,最终在年初一晚上才敲定最后带什么食品和炊具。

决定在整个行程中,林线以下使用小树的双层柴火炉,林线以上使用酒精棉球。所以林线以下时,可以对食材进行各种不嫌麻烦的烹调方式,林线以上就尽量只化雪烧水。按照早先的乐观估计,从上孟到古尔沟,顺利的话5天可以完成。所以预备了5整天的食品计划,可以延长到6天半使用。具体如下文。

面包店购买的黄油烤面包片,作为早餐主力,总共携带了15片。爱水电超轻羽绒服的收纳袋,装了2/3多容积的香蕉片、松仁、开心果、葡萄干作为路餐。带了3袋高山厨师的脱水米饭(不同口味),2包方便面作为晚餐主食,同时带了2节广味香肠生切片、一些煮熟的腊肉切片作为晚餐脂肪的补充。整袋小包装的美禄(忘记重量了)作为早餐和晚餐的热饮。1包冬阴功汤粉丝作为调剂口味用,1把脱水木耳、4根青海椒、4个独蒜头、10多个虾干、250ml菜籽油、一小瓶盐,作为林线以下的某日晚餐加餐。另外还有8颗大白兔、一小包红枣、一个苹果,作为路上给自己的惊喜。

锅是早期买的1.3L左右容量的扁钛锅。配了钛箔挡风板。带了个鸭嘴兽水袋下半截当盛饮料和汤的碗。炉子带了两个,一个是自带支架的外部金属网包络内部石棉(猜测)的酒精炉,一个是小树手工双层柴火炉。为了增强柴火炉使用效果,还找了一个TB上买的纳凉用小风扇(2节AAA)。点火的有火柴、火石打火机。吃饭的家伙包括一个折叠带叉尖的钛勺、还有一双竹筷。只带了一个450ml的广口水瓶当日常饮水用,广口水瓶外用减震用的泡沫垫缠绕了几层,有一定的保温功能,早晨灌的水中午喝感觉不凉。另外带了一个1L的广口水袋打水用。

酒精燃料带了约600ml,为100%化学纯酒精,在城隍庙电子市场卖焊接用材的地方买的。酒精棉球是JD上的婴儿用品。最终装入了1L容积的广口水袋(与打水的那个是同一型号),外面还下套上罩了2个HOLLE奶粉的袋子用于遮阳。用筷子取酒精棉球。水袋平时装在背包的侧兜——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隐患,在第四日探路时候,水袋被石头顶出了一个小裂口,还好裂口位置相对靠上,且内部是棉球有储存能力、外部套了袋子,所以基本没有漏掉多少。为了方便以及消耗库存过期的固体燃料,这次出行带了8小块固体燃料,可以引火用或者当燃料。

在一号营地的晚餐和次日早餐,全程使用柴火炉,配以小风扇,效果不错。头天晚餐,先是烧水两个人喝热饮,再烧水灌满两个人的水瓶,然后我煮方便面+香肠,之后彩云煮他的牛肉汤,最后还烧了点水把锅涮了一下。从此以后,我的锅就只烧开水了。在二号营地,也就是木棚里,使用了木棚的火塘作为主力炊事和取暖,烧开水仍然是柴火炉。考虑到前途未卜,此地我们借用了木棚的大米和锅,焖了米饭和做了青椒炒木耳,没有消耗两人的主力晚餐。在三号营地,我负责用酒精炉化雪烧水,开始没掌握技巧,大概5个棉球才能化开一锅雪(得水大概0.5L多点),后来熟练了,大概3个或者4个不到的棉球就能搞定,当然我的棉球也比彩云的大多了,据说比水电用的还大。以后在雪地烧水时,注意先打整好炉子的基座。我烧水灌入脱水米饭的袋子,然后塞到羽绒服里,等个半个小时,水量和时间均超过建议值,最后的口感我觉得挺好,比以前吃过的其他的方便米饭要好。在四号营地,转为彩云负责化雪烧水。我仍然吃的是脱水米饭。两个人开始消耗惊喜类食品,比如苹果、红枣等等。第五天下午就直接出沟了。出沟的时候我的路餐至少还剩了开始的3/5,香肠除了第一天晚餐动了4片外,其余香肠和腊肉都没动,面包片还剩了4片,脱水米饭剩了1包,方便面剩了1包、粉丝剩了1包,8颗大白兔奶糖没动。只能说明我吃的有点少,骆驼型(当然在二号营地吃了不是我们自己带的粮食)。到出沟的时候,相当于彩云的酒精燃料基本没动,我的用完(实际情况是他用了一些,我还残留了一些)。

心得就是:酒精棉球好用;脱水米饭也并不难吃;下次要像水电和彩云那样,试试馕作为主食;冬季林线下用柴火炉,巴适得板;液态燃料一定要储存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住—

首先说帐篷,这次带了阁楼单层帐、8根圆柱钛钉、风绳、小锤、塑料垃圾袋等扎营所需物品。结果行程中偷懒,直接住进了彩云的大A塔——除了木棚子那天,在屋内铺位上动用了阁楼来挡风。而且基本所有的扎营活动都是彩云单干的,我最多打打下手。在第三个营地的时候,我内心冒出是不是用露营袋来试验一下星空下的露宿,后来这个念头直接被我掐灭在心里头。

睡袋是400克黑虫,我几年来出行的绝对主力——没有用过其他睡袋。睡垫是水电很久以前留下的第一代睡袋内垫,外垫采用的是klymit的骷髅垫。前三个营地,我把内垫当成内垫用,由于贴身衣物少,所以感觉背部有些出汗,不是太舒服。第四个晚上我直接把内垫放在睡袋和骷髅垫之间。说说klymit骷髅垫,对于我来说,太长了;另外虽然说明书说可以直接用嘴吹气、最后再用气泵补气,但是实际低温环境中容易造成垫子气管内的水汽凝结,所以在第一晚之后,我就直接用气泵打气,初步测算了一下,大概要捏510下左右;低温下气泵还比较硬,捏之前需要放到怀里升温恢复弹性。睡垫系统,我以后要多琢磨一下。

为了检验羽绒睡袋外罩一薄薄化纤织物排除潮气的想法,行程中用了thermolite睡袋内胆罩在睡袋外侧,感觉有一定作用,但是感觉睡袋表面手感也有点点发潮。有一个明显的好处,不怕帐壁冰霜掉在睡袋上了。

带了露营袋,基本没用。一件涂硅尼龙雨披,全程就当做地布使用。

雪铲,在第三和第四营地用来平整营地、装雪入袋、当风绳锚点。值得带。但是这次由于雪铲直接放进背包鼠袋,在探路时经常和石头碰,雪铲就把鼠袋布料磨穿了几小处。

秉承着有窝棚就不住石头缝、有石头缝就不住帐篷的共同想法,当第二天看到一群窝棚时,就……住窝棚,感觉对HP/MP都有极大的恢复,而且基本上什么东西都可以弄干。

还是把背包归为住吧,虽然牵强了一些。这次带的是彩云早期制作的大白包,容量有些限制,所以把食品单独装入marmot的20L左右的小包。小包挂在胸前,起到一定平衡负重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扣好小包的胸带,否则走路时肩带容易滑落。在前四天,每次上包都要彩云帮忙扣,最后一天我突然发现可以先扣好胸带,然后套头再伸出两个胳膊搞定!大白包用了一个民航用蓝色垃圾袋作为防潮措施,但是并没有采用袋子进行分类装包,所以每次装包都得要费点时间,这是我每天早晨收包时间长于彩云的一个原因。如果有袋子分类,头天晚上先整理好,第二天早晨要快速一些。

带了截短的牙刷和一点牙膏,还有3根牙线。一块MSR的小方巾用来洗脸。一小盒手霜,用来擦手和擦脸。中间只进行了3次刷牙和洗脸,第一次是在第一个营地的晚上,第二次是在第二天的中午,第三次是在第四天的晚上。第四天的晚上那次,还用方巾在星光的注视和寒风的抚摸中擦了一下身子,擦完后神清气爽。手倒是每天找机会擦手霜,并且手指头用创口贴缠绕保护,手指皮肤还是有些皲裂,但是很轻微,就是回家后外皮慢慢老死换新的。

心得:搭帐篷是练兵千日用兵一时;冬季背包的容量大一些,尽量东西内装;睡前把所有的东西整理好;洗洗更清爽。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行—

终于到了收官也是重点章节。重点章节中的重点是踏雪板。彩云和我在途中一致认为如果此次没有携带踏雪板,必定一路高歌“尼玛”前进。2010年春节黑水穿上孟之后,总结了类似行程应该带上踏雪板。我临时搞了一副50cm长的踏雪板,彩云用藤条和dyneema自制的踏雪板。对于这次的雪况来说,50cm的长度显得不够,而且对于穿踏雪板后退等等动作,还不是很熟练。不过虽然短了一些,但是踏雪板还是明显带来好处,不太容易塌陷、塌陷了不太容易一塌到底…… 我们在积雪覆盖的岩石坡上也穿戴了踏雪板前进,虽然降低了不慎掉入岩石间缝隙的可能性,但是一旦掉进去,由于踏雪板容易卡住的缘故,会比较困难拔腿出来,有的时候只有脱出踏雪板。我的踏雪板的防滑齿是铝合金的,一趟下来,尤其是岩石坡下来,铝爪变形厉害,看后面我能否用六齿的钢冰爪替换上去。

对于雪,我们认识程度不够。以后要多学习和实践。

冰爪,我带的是kovea的六齿,上山时候沿着结冰的山涧上行,很有效果。不过在第五天从4号营地下撤时,使劲抽拉绑带时把约束后跟的塑料件拉断了……当时简单处理一下,注意控制步幅,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其实当时可以更为妥当的把绑带从塑料件的其他环扣中穿过,会起到更好的临时固定作用)。回来后,在迪卡侬搜刮了仅剩的一副simond六齿爪,又在TB上搞了一副petzl六齿冰爪,放弃了入手evernew六齿爪的念头,虽然它的束缚是最方便的。带冰爪,就别忘了带一把小锉刀。这次居然临时用瑞士军刀最小的那把上的指甲锉成功地干了此事。

一个经验教训是,不要怕耽误时间而不根据地形适时的更换踏雪板和冰爪,有时几十米的积雪路,裸鞋行走会花很长时间。

手杖还是用的BD的135三节碳纤杖、BPL上买的stix 115不可缩短的碳纤杖,本来两者都是一对的,由于不同的故事,都只剩下一支了。双杖,双杖,还是双杖。

彩云和我分别作自己的导航方案。我用GARMIN foretrex 401手表,在global mapper上利用网上资源做了等高线导入到google earth中去,然后规划线路,打点,把点位数据手工输入到手表中——尝试过直接修改手表中的文件,一开机又恢复到修改之前的了——本来想打印地图的,后来灵机一动,直接用相机拍摄了屏幕。在彩云的手机地图被360软件误杀后,我相机中的屏幕照片就成了几处关键位置的判断依据,还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401手表,在当时的气温下,如果全程记录规程,白天大概要消耗一对AAA碱性电池。这次我南孚、金霸王和飞利浦碱性电池各带了一些,感觉差别不是太大。

带了欧星电话,把原装充电器的插头带线截断了重新制作了一根USB口充电线,伴随一个充电宝使用。实际上平时关机、每天通话3分钟样子,一块电池整个行程下来,还有至少一半电。欧星电话通话时,天线要对着南偏西方向,有的时候就会被周围地形遮蔽,而LP要是每天不接到报平安的电话又会不安,唉……

单独带了块swatch超薄石英表,在手机和GPS关闭时可以知道时刻。

控制好行进速度和休息频度,感觉可以让身体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持续出力状态,此时身体不会过热,不会有明显出汗,因此饮水量也可以适当减少。当然,上述观点仅针对类似这种休闲游说的。

走路时,最好不时检查并调整一下背包和人之间的状态。
发表于 2014-4-15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详细阿。。。大雪天的能到这种地方high一把真令人羡慕~~

“但是并没有采用袋子进行分类装包,所以每次装包都得要费点时间,这是我每天早晨收包时间长于彩云的一个原因。"

对于有收纳癖的人,看到这个就笑了 。。。我觉得对于 demanding 一点的线路,行动的效率和背包的重量有一个优化的平衡,这也是俺一直没怎么严肃全面上tarp、酒精棉球等应对比较艰苦的徒步。我的一般标准是晚上从停下脚步确定营地开始,到钻近帐篷换上保暖服、大概整理帐内物品并点上火开始做饭,在15分钟内完成;早上从睁开眼睛做起来,到吃好早饭打包迈出第一步,在1个小时内完成。。。很少碰到有比我还快的人。。 。。。行动敏捷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冗余时间,也是安全和效率上的提升(也可以转换成更短的天数完成同样的里程,这样吃的重量又下来了),但背包会重一些,但这点重有时候也值得。。。不过有非常悠闲的心态在安全的线路上享受户外的美好和折腾各种装备除外

[ 本帖最后由 psnake 于 2014-4-15 00:39 编辑 ]
发表于 2014-4-1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美卤煮的详细记录。学到很多。
发表于 2014-4-1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拾荒 于 2014-4-13 16:49 发表
自制的踏雪板
重量是不是要轻一些?
看着雪 有点烦
陷进去很不爽。


1.1kg,相对市面上的商业货是要轻点

积雪比较深的地方,如果没有踏雪版估计走不了多远就崩溃了
发表于 2014-4-17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彩云指南 的帖子

1.1不是轻一点啊
一般都1.8-2KG了。。。
哎。。。。。。。。。。
发表于 2014-4-17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psnake 的帖子

“不过有非常悠闲的心态在安全的线路上享受户外的美好和折腾各种装备除外”,比如跟大嘴和我在一起的时候?
发表于 2014-4-17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杭叫獸 于 2014-4-17 22:54 发表
“不过有非常悠闲的心态在安全的线路上享受户外的美好和折腾各种装备除外”,比如跟大嘴和我在一起的时候?

你懂我。
发表于 2014-4-1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snake 于 2014-4-15 00:34 发表
写的很详细阿。。。大雪天的能到这种地方high一把真令人羡慕~~

“但是并没有采用袋子进行分类装包,所以每次装包都得要费点时间,这是我每天早晨收包时间长于彩云的一个原因。"

对于有收纳癖的人,看到这个就笑 ...


嘿嘿,以后有机会一起走走,我收包速度还没碰到比我更快的人
发表于 2014-5-4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出去过了,看看这些,解解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GEARER 装备者 ( 皖ICP备19007127号|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1726号 )

GMT+8, 2024-5-5 06: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